3月19日正式出版的國際醫(yī)學頂刊《Nature Medic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正式發(fā)表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胰腺癌研究進展:在全球范圍內首次篩選出預測胰腺癌化療敏感性的蛋白標志物,該研究結果將改寫目前的治療指南,有望改善胰腺癌治療總體生存率。
國際醫(yī)學刊《Nature Medic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fā)布這一論文。(均為 上海瑞金醫(yī)院 供圖)
上述研究由瑞金醫(yī)院胰腺疾病診療中心、上海市胰腺腫瘤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沈柏用教授團隊完成,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團隊完成這一項目所有的多組學檢測及生信分析。
該研究采用多組學方法,對有三年以上隨訪資料的191例患者的蛋白質組學和轉錄組測序,成功構建了基于蛋白組學的胰腺癌預后預測模型,研究發(fā)現了兩個重要的蛋白標志物:NDUFB8和CEMIP2,該標志物能準確預測化療的敏感性。研究結果通過免疫組化染色在國內外三個外部隊列(法國大巴黎地區(qū)胰腺癌隊列、上海腫瘤醫(yī)院隊列、長海醫(yī)院隊列)中得到了獨立驗證,顯示出強大的臨床適用性。
這一項研究成功回答了目前胰腺癌治療領域的兩個瓶頸問題(WHO:誰對化療敏感,HOW:對什么化療藥物敏感)之一,使得化療敏感的可切除胰腺癌在術前實施新輔助化療以期獲得長期生存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高度評價了這一研究。他指出,該研究彰顯了蛋白組學在臨床前瞻性治療大隊列研究中的應用價值,標志著蛋白質組學驅動的胰腺癌精準診療進入新紀元。
來自瑞金醫(yī)院胰腺疾病診療中心的統計顯示,該中心迄今已完成20000余例胰腺癌綜合治療,總體五年生存率21.2%,根治術后5年生存率35.3%,整體療效居國內外領先。目前,該中心對早期胰腺癌團隊大量使用機器人微創(chuàng)手術,建立了機器人胰腺微創(chuàng)手術體系及圍術期安全管理路徑,同時該中心團隊還開發(fā)了國內一款胰腺癌TCR-T療法和mRNA腫瘤疫苗并進入Ⅰ期臨床試驗,實現胰腺癌治療新方法突破。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或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容,聯系郵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